建言献策 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加强高校师范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建议

时间:2022-03-04 14:52:28 来源: 作者: 阅读:

九三学社社员、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方晓波反映,教育部对师范生的沟通能力有了明确要求,但部分高校的本科师范专业并没有与此相对应的课程设置。沟通能力需要经过训练才能掌握,但现有以讲授知识点和案例分析为主教学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缺少训练的环节。建议开设《教师职业沟通》课程,明确本科生导师沟通训练的责任,依托网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师生的交流互动,通过手把手的方式训练师范生的沟通技能。

2020年5月,黑龙江男孩“钟美美”因模仿老师的视频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河北省特级教师、唐山开滦一中张丽钧校长直言:“视频中的老师那职业性的冷漠强硬、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唯我独大、不容置喙的沟通方式,都能使我不由自主地忆起过往的某个片段——我做班主任时,不也这副德行吗?感谢钟美美,他夸大了我的丑陋,他给了我一个照镜子的机缘。”

2021年4月—6月我们从课堂教学沟通、教育管理沟通、人际交往沟通等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实地访谈了河南省57所中小学的356名校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大多数校长和资深教师认为67%的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沟通能力是短板,教学语言不够流畅,与学生的沟通,在形式和尺度上拿捏不准,特别是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难以把控,有的新教师甚至“怕”学生;缺乏社会阅历且不善表达,与家长的沟通时容易引起误解。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新教师是他们的好朋友,很亲切,孩子们从心理上没有畏惧感和敬畏心,对课堂纪律缺乏约束力。也有一些新教师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双向性,语言倾向于命令、控制、警告,不愿意积极聆听。有62%的受访中小学新教师认为:知识和技能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学生调皮的时候很难管理,家长有时候很难沟通。58%的家长认为一些新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关心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与学生及家长的情感沟通,还常常用对学生讲话的口气对待家长。

2021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以同样序号的两个条款对师范生的沟通能力做了明确要求:3.1.4【家校沟通】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4.2.1【沟通技能】具有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师范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均将“掌握沟通合作技能”作为毕业要求,但是很少设置沟通技能培养课程,仅开设了与沟通相关的《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教师书写技能》两门课,总共42学时。于此相比较,高校的临床医学类及护理本科专业都把《医患沟通》设为必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把《管理沟通》设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都在54学时以上。因此,在将来工作中同样需要大量与人交流的师范生,也需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技能的培养绝不仅仅靠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识记要点、纸面做题练习就能实现,特别是人际之间的听说能力需要训练才能逐步培养。师范专业现有的42学时沟通相关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传授普通话发音知识和汉字书写技能,没有包括有效倾听、写作、会议、肢体语言等沟通相关的知识。超星学习通、钉钉、腾讯会议等网络教学平台,其功能都比较强大,可以主题讨论、随堂练习、自动生成各种在线学习过程的记录,学生还可以上传音视频、文字等训练成果。这就可以实现大学老师对师范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能力训练。利用网上平台对师范生进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综合以上调查与分析,高校师范生沟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模式单一,与技能要求脱节。目前师范生沟通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知识点和案例分析为主。学习包括两部分:学和习;所谓“学”就是吸收知识,而“习”是练习、是实践。当前对师范生沟通技能的培养只注重了沟通知识的学,而没有关注到学之后的习,对于良好沟通习惯的培养和沟通技能的提升,训练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课程教材缺少音视频资料。沟通的技能除语言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语音、语调、体态语等非语言因素影响沟通的效果。当前沟通类课程只有纸质教科书,而没有音视频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更缺少有声的立体化案例。这样就造成学生缺少足够的直观体验。

三是考核形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师范生沟通相关课程考核大多以书面文本为主,缺乏互动性与实践性,难以真正检验学生沟通技能的水平。这样的考核方式让学生对沟通的理解仅停留于书面文字。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设置《教师职业沟通》课程,明确本科生导师沟通训练的责任

根据《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相关要求,剖析中小学教师职业语言及沟通能力在专业技能上的基本要求,结合中小学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出明确的课程目标,开设相关课程,建立教师沟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在语音规范性、口语的表现力和沟通的互动性方面。由浅入深,由单向表达到双向互动;由说到听、想、说、练、仿综合训练,任务驱动,层层递进。课程内容上紧密对接岗位需求,教学方法上注重理实一体化。由本科生导师手把手地训练学生的沟通技能,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交流互动活动。

(二)构建训练平台,丰富训练载体。

做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训练。每节课进行“课前三分钟”即兴公开讲话,训练胆量与表达能力,讲后师生互评,训练评价能力;开展朗诵比赛及鉴赏、演讲比赛、故事会、辩论赛等语言类社团活动,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思辨性;组织好班团会、讲座、沙龙、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提高互动环境中的沟通能力。以课题项目的方式,组织团队,依托网上平台,选编包含音视频的师范生沟通技能典型教学案例,情景模拟剧本、教学方案等,建成沟通技能教学资料库。

(三)建立基于技能评价的考核方式

建立类似于普通话测试的师范生沟通技能评价体系,重点测试听、说、读、写技能,每次由多位教师对一位学生进行测试,并给出反馈意见,以利于学生改进提高。沟通能力评价体系应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实操性。针对性指的是评价体系针对教学工作特点,能够体现并促进师范生沟通能力。全面性既指评价体系能涵盖沟通能力的各个要素,实操性指的是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定性分析,也能定量分析,便于操作。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