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 首页 > 民族宗教 > 正文

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时间:2021-11-24 16:58:52 来源: 作者: 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其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

凝聚人心

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力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在历史长河中,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含历史、文化、情感、责任、价值、命运、地域(家园)等要素,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上的文化底蕴、思想观念、心理认知、价值取向。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历经无数坎坷磨难,而又奋斗不止。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掀起反抗外来侵略、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带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党领导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创新实践。党和国家通过改革创新、政策保障、实施规划,确保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等重大决策,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四个自信”“五个认同”进一步增强,不断升华为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加强精神引领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表现多样、内涵深厚的中华文化为根本,以各民族优秀文化为根基,由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情感表达体系、信仰体系等要素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是根植于各民族文化、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培育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精神情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立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体系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各地立足实际,打造“印象刘三姐”“多彩贵州风”“七彩云南”“大美新疆”等特色品牌,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新时代,我们要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塑造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为着眼点,不断挖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增进情感认同

促进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情感认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认知,具有拉近心理距离的润滑剂作用,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知到行的关键。守望相助彰显了“天下大同”“亲如一家”的道义境界,手足情深是“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真挚表达,二者是中华民族德行品质的集中体现。

历史上,各民族携手并肩,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瓦氏夫人抗倭、凉州会盟、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普洱各族代表歃血为盟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的佳话。这些既是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历史写照,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滋养。

我们要牢记,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来之不易,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来之不易,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来之不易,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来之不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手足情越来越浓、凝聚力越来越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努力奋斗。

深化实践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确保始终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前进。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正确把握“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辩证关系,实施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完善政策举措,营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拓展创建工作新领域、新视野,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深入总结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结合中华民族发展进程,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料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

形成国家聚力、社会助力、人人用力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思想观念、价值引领,也是行动自觉;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既关乎国家命运,也涉及个人价值。党和国家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社会要积极参与,个人要主动作为,形成强大合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刘吉昌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金炳镐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民族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