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栏目列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学习资料 > 正文

关于辛亥革命的几点认识——孙俊杰

时间:2011-10-10 18:04:40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阅读:

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周年,我们民革河南省委在今天,邀请辛亥志士后裔召开这样一次座谈会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缅怀辛亥革命前辈功绩,算是对辛亥革命百年的献礼吧。我要谈的议题有三个: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二、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三,关于河南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下面我先谈第一个问题:

一、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长期以来,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议论:在国内,由于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皇帝,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人们往往易于强调革命尚未成功的一面,对它的巨大历史作用估计不足。在国外,不仅有人贬低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甚至有人荒谬地认为辛亥革命是巨大的历史过错,如果没有辛亥革命,让清朝政府推行它的新政,中国老早就现代化了!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呢?我们认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容抹杀的,大致表现在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成功的最大标志就是清帝退位,推翻君主政体,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以后,谁要是复辟君主制度,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少年瞿秋白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在论述辛亥的时候说:“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意义。” 亲身经历过这次革命的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多年前也曾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其次,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空前大解放。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如今都被打倒了,那么,还有什么不合理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打破?人们的思想认识大大提高了,提高了就不会再退回去了,思想一经解放就不可能阻挡。辛亥革命后不过八年的时间,就爆发了五四运动;如果没有辛亥革命所带来的思想解放,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打破了封建枷锁,破除了一些封建的旧习俗,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政策和法令,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大大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和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男子剪辫子、女子天足、废除跪拜,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提倡民主,讲究科学等,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成为中国走出中世纪农业社会踏上近代工业社会的一座丰碑,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二、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密不可分。然而,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并不在国内,何谈领导?也有人说“革命纯粹是一种自发的行动”,与孙中山没有多大关系;还有人公开否认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声称要戳穿假象、洗刷油彩,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他和他所领导的革命力量以及屡次武装起义影响都很小,撼动不了清朝的根基。还有的说清朝的灭亡“是因为清朝帝制的本身已经腐朽不堪,而实质上早已自行灭亡了”。另外,有人认为孙中山除了是革命家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等等。那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功绩呢?本文将根据确凿的史实,从民主革命的杰出领袖和光辉旗帜;民主共和国的缔造和捍卫者、和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强力推进者等两个方面谈一谈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以资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纪念辛亥革命。

( 一)、民主革命的领袖和旗帜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主张的人,并为此不懈奋斗了十几年,虽未能直接参加辛亥革命,但国内各阶级、阶层的人们都不能不承认,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孙中山息息相关、密切相连,是孙中山和以他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间的革命宣传和艰苦奋斗打下的基础,才换来革命的胜利局面,正如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言——“孙先生乃革命创始者,党人遍布全国,虽间有名目殊异,而尊崇孙先生则一也。”我们说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领袖和旗帜,是基于孙中山在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立三民主义革命理论、领导发动武装起义等方面对这场民主革命所做的无与伦比的贡献。

第一、创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89411月,孙中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反清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58月,孙中山又创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为中国民主革命高潮的起点。中国同盟会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系统的组织机构,是全国性的统一的新型革命政党。孙中山由此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杰出领袖,中国民主革命也因此进入一个新阶段。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是民主革命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第二、创立三民主义革命理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指导对于革命运动具有引领作用,资产阶级革命概莫能外。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在研究中国国情和考察世界资本主义运动规律基础上创立的三民主义革命理论,是引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先导,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05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就是推翻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争取民族平等,实现“五族共和”;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全体国民均有参政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选举、被选举等一切民主自由权利,从而实现“民有、民治、民享”;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其办法是“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三民主义虽有其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最先进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方案,是使中国臻于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最先进的革命纲领。它在解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所面临的中心课题——独立、民主和富强方面,较之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纲领优越得多。辛亥革命,就是以三民主义为其指导思想的革命,因而具有了比较完全的意义,从而跨越了鸦片战争以来长达半个世纪的民主革命“准备阶段”。 孙中山因其制定和宣传革命理论、传播革命思想,一举成为革命的旗帜。

第三、领导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把武装斗争当作民主革命的主要手段,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统治是非常残暴的,对人民反对现存秩序的一切活动进行残酷的镇压——甚至温和的维新变法运动也告夭折。这种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孙中山在社会实践中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孙中山在创建兴中会后即策划了1895年的广州起义,不久又发动了著名的惠州起义,从此,孙中山成为人们心目中 “革命党”的旗帜。同盟会成立后,从1907年到1911年春,孙中山又接连策划了八次武装起义,即潮州黄岗、惠州七女湖、防城、镇南关、钦廉、河口、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4月的黄花岗起义。持续不断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尤其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直接推动着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清朝统治因而土崩瓦解,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二)、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捍卫者、及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强力推进者

191211日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任首任临时大总统,他组建了设在南京的临时政府,紧急制定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法令和措施,颁布了三十多道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法令,如禁赌博、废跪拜、倡女权、禁缠足、禁鸦片等,颁布一些关于“振兴实业,改良商货”的通告,使民国初年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和“振兴实业”的热潮,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道路。以孙中山名义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国内各民族享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等民主权利,并以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规定了参议院、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的各自权限,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崭新的民主共和体制,为使中国从封建专制政体转轨到近代民主共和政体作了法律上的保障。当着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及其后继者攫取后,他又领导了旨在捍卫共和国的“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从此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帝制将不复存在于中华大地,中国革命的新纪元由此开始!为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通道。诚如孙中山所言:“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与张勋复辟帝制的失败,便是明证。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和“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又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伟大历史人物,他与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将两岸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精神纽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矢志于民族振兴、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做出努力。

三、关于河南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

有五、六件在全国叫得响的大事,可以彰显河南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1、创立《河南》杂志

1906年,同盟会河南分会于日本东京成立,曾昭文被公推为支部长,后刘积学继曾昭文任支部长,而由他任总编辑、河南旅日女革命志士刘青霞资助创办的《河南》杂志,在当时影响极大,风行国内外,对辛亥革命起了相当大的思想推动作用。一直跟随孙中山资深革命家冯自由对《河南》杂志的评价相当高,称:《河南》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不相上下。可见杂志分量之重。

2、开封辛亥革命11烈士。

为了策应武昌起义,19111222日,以张钟端为总司令的河南辛亥革命军在发动起义的最后关头,由于内奸泄密,起义失败。张钟端等11人(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友、刘凤楼、单鹏颜、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王梦兰、李鸣绪、崔得聚)高呼着共和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这就是河南开封辛亥革命11烈士。开封辛亥革命11烈士的事迹可以和浙江的秋瑾、徐锡麟、广州的黄花岗72烈士、武昌起义前之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烈士事迹相媲美。但由于我们研究不深、宣传不够,致使十一烈士默默无闻,这不利于弘扬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也不利于提升河南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3、策应秦陇豫复汉军东征,在北方造成轰轰烈烈革命之势。

陕西是北方第一个响应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省份,这对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影响甚大。但陕豫两省毗连,河南为清军集结重地,如革命不能在河南取得胜利,陕西的胜利亦难巩固。因而十月底秦陇复汉军军政府成立后,便决定派军东征。112日,张钫被任命为东路征讨大都督,率师东征,得到了河南革命党人和中州豪杰义士的热烈响应,刘镇华、杨勉斋、刘粹轩、任镜海、王广庆、贾济川等河南革命党人前来会合,共襄义举,在东征中贡献甚大,刘粹轩于191112月初,慷慨就义。王天纵、张治公、丁同升、柴云陞、憨玉琨、赵长荣、杨凤鸣等中州大侠亦闻风而动,率部与东征军会合,壮大了东征军的实力,在北方造成轰轰烈烈革命之势,和清军主力鏖战数月,歼灭、调动和吸引大批敌人,大大减轻了南方革命党人和起义各省的压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赢得了时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4、白郎起义

1912年秋起义开始到19148月起义失败,白朗起义历时三年,转战豫鄂皖陕甘五省,征程数千里,先后同北洋政府军队二十多万人作战,攻破县城四十余座和许多关隘,沉重打击了各地封建势力和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配合了革命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白郎起义虽然仍是旧式农民战争性质,但也同国民党人取得了联系,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的口号,在辛亥革命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需要加强研究。

5、开封火药局爆炸与二次革命

为打击袁世凯反革命政权,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指示要在袁世凯老家河南搞一次大的革命行动,以配合贛、皖、粤的反袁力量,河南革命党人特别是《开封民立报》的同志,密谋策划爆炸河南火药局。《开封民立报》是国民党河南支部的机关报,1913520日创刊,1913728日被查封,虽然仅存在70多天,但在河南辛亥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捍卫共和、反袁专制,鸿文伟论堪与《上海民立报》相媲美!191371日夜,开封西南城角火药局爆炸成功,全城震惊,声震百里。它给全国的革命党人以极大的鼓舞,吹响了全国讨袁的进军号,也震动了袁世凯在河南的统治。策划爆炸的《开封民立报》记者章培余、编辑主任为罗蜚声等数十名革命党人分别在7月到9月间被捕牺牲,他们侠肝义胆、慷慨赴义,事迹相当感人,亦可以和秋瑾、徐锡麟、黄花岗烈士相媲美。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他们和河南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

此外,袁世凯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审时度势,顺应潮流,逼迫清帝退位,避免了中国的长期内战和民族的劫难,为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但做大总统后他再次沉迷于君主立宪,复辟帝制,这就铸成了历史的大错,需要一分为二的对待。

总之,河南辛亥革命在全国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但由于我们河南研究不深,宣传不够,致使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高够重视,从而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定位,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作者:民革河南省委祖国统一委员会主任、民革郑大支部主委、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理事: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