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共分为7大点、36条,各部分之间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基本涵盖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和推进的核心问题,为新时代做好西部工作、民族工作和国家治理工作,作出了富有针对性的统筹安排和方向指引。
从现实背景来看,《意见》的出台与最近一个历史周期内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息息相关。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往中西部地区加速“备份”和梯度转移,避免重蹈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制造业空心化覆辙,防止全产业链优势被削弱,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从国际政治的层面考虑,推进西部地区大发展、大开放、大保护,不仅可以为中国新时代的发展与安全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而且有利于摸清家底、夯实战略腹地,为我们在全局上的作为创造条件。
从民族关系发展的视角来看,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不仅符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人心基础。
从民族分布的现实状况来看,当前我国约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人口约占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从行政区划上来看,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30个自治州中有27个在西部,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中有83个在西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和大担当,对于深化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凡意义与价值。
从历史演进的纵深性来看,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将会助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办法,把好事办好、把当下事想长远。要推进西部边疆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同时,还应当拉近人心之间的距离。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虽然中华各民族在发展的具体程度上有差异,但在本质上是一个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因此,要让各族人民切实意识到,自身形态各异的发展,都是中华民族普遍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民族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期许。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取向上是一脉相承的,在逻辑上是相互配套的。伴随着《意见》的出台,社会各方面会更加关注西部、重视西部、研究西部,这是民族相关学科发展的一个历史机遇。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相关议题的研究上,民族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熟悉边疆的优势,具备相应的能力,需要有相应的担当。民族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应当把眼光放到西部,认真研究怎样解决好团结的问题、解决好人心的问题,推进西部大开发从“及物”到“及心”。
首先,要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关注真问题、开辟新思路、融入新情境,推进务实研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用、言之服人。在具体要求上,要实现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
其次,要提升格局,放宽视野,将此时、此地、此身,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深度衔接,将学术研究放置在人民主体的根本立场上、放置在历史发展的大潮流中,进行具体考察和把握。
再次,要围绕西部大开发相关议题,深化民族学科建设,努力把世界政治文明演进的普遍规律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相结合,把相关政策理论方法与民族地区的现实发展诉求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研究的“西部范式”,并利用学科平台统筹各类知识资源、广泛汇聚才智,拓展局面,形成合力。
最后,民族研究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应当积极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建言献策,努力通过自身所学、所思、所为,为西部大开发事业提供有益助力,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西部辽阔的大地上。
总而言之,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为新时代国家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充满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审慎判断形势,通盘考虑各方因素,积极总结经验教训,综合采取措施,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切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聚众人之心、合众人之力,积极凝聚共识,团结一切积极性因素,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8VSJ092)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