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统战心声】精准脱贫催生苗乡侗寨幸福蝶变
时间:2020-11-05 22:45:19 来源:统战新语 作者: 阅读: 次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脱贫攻坚工作这样强调。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81%
,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和苗侗文化核心地。
“42%”、“1.19%”,这分别是黔东南州2011年底和2019年底的贫困发生率。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贫困地区生活环境之变,产业发展之变,思想观念之变,立体勾勒了黔东南苗乡侗寨的巨大变化。
房子是生活状况最直接的外在表现。一楼用于圈养畜禽,二楼以上作为生活区,“人畜混居”是黔东南农村的千年陋习。房屋倾斜、透风漏雨也不在少数。住房始终是贫困群众最大的民生,住房安全是党和政府最关心牵挂的工作。实施精准脱贫以来,黔东南州累计实施了63.21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整治了6.23万户透风漏雨的老旧住房,完成了4.45万户“人畜混居”治理,并将30.81万人搬出大山安居城镇,农村居住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惠及近80万户300余万群众。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福祉。苗乡侗寨傍山而居,取水靠肩挑背驼是常态,季节性缺水较为普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借势脱贫攻坚,累计建成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900处,分散式供水工程11070处,饮水安全实现了村镇人口全覆盖,让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让老百姓都喝上了放心水。
黔道更比蜀道难。“喊话听得清,走路要半天。”这是黔东南山区交通的真实写照。自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后,我们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着力解决农村“断头路”,实施了“组组通”三年会战,全州累计建成2.95万公里农村公路,畅通了交通毛细血管,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现在,行走在大山中的农村公路,总让人有“潜龙出渊”之感,黔东南已然插上了飞出大山的翅膀。
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善,让广大群众不再受大山之困,脱贫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两个宝贝。以前,黔东南是抱着“宝贝”讨饭吃,穷的是“理所当然”。现在,我们要让它“活起来”,把它变成商品、变成产业、变成老百姓的事业和钱袋子。
黔东南“九山半水半分田”,水清地洁、植被茂盛,地上长出来的都是健康的、放心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曾经受制于山、受穷于山,陷入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困境。这些年,我们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抓坝区结构调整,大抓林下经济发展,蔬菜、蓝莓、茶叶、油茶等12个特色产业形成“新局”,林鸡、林菌、林药、林蜂等林下产品走向“前台”,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大山的“含金量”明显提高了,黔东南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纷纷走进“扶贫车间”,真正实现了“靠山吃山”、增收致富。
黔东南是多彩的“文化千岛”,全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53项72个保护点,刺绣、蜡染、银饰、竹编等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技艺世代传承、历久弥新。还有3000多个民族村落星罗棋布,409个国家传统村落和126个国家民族村寨风姿绰约,尽显风景之美、民俗之美、人文之美,是文化旅游的“富矿”区。现在,我们正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挖掘和释放“富矿”价值,旅游业多年实现“井喷”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封闭,是历史形成的。开放,必须靠时代引领。
而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广大干部沉到一线精准帮扶,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打开了心扉。
在我联系的从江县,以前干部下村开展工作,老百姓只会远远地看着你,不愿靠近交流。现在我们到村里,老乡们会主动走出来打招呼,和你谈他们的想法。这看似小小的变化,却说明老百姓的心扉打开了,和干部走近了,脱贫的信心更足了,发展的动力更强了。而且,这样的思想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扶贫必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群众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创造价值的本领,才能稳定脱贫。针对黔东南贫困劳动力,我们致力于解决“素质”贫困,在“十三五”期间,全州免费培训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近70万人次。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11.5万返乡人员成为领办产业项目、带动群众脱贫的中坚力量。
“志智双扶”的效果在黔东南大地上已经显现。
现在,黔东南农村逐渐改掉“冬季田土闲,回家过大年”的陋习,坝区复种指数由2018年的1.1提高到1.9,林下经济面积也呈现倍数增长。今年春天,尽管受到疫情影响,黔东南大地上已然一片春耕繁忙景象,到处生机盎然,扶贫车间、企业工厂马力全开。老百姓的心里热了起来、脑子转了起来、身子动了起来,“靠着墙根晒太阳、坐等政府送小康”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
唯有凌云多壮志,敢叫旧貌换新颜。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指引下,黔东南苗乡侗寨正逐渐成长为人们梦想中的那个样子,踏上了全面小康的快车道。
作为苗乡侗寨幸福蝶变的参与、推动和见证者,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致力于推动黔东南与贫困说再见、再也不见的幸福实践中。
(作者系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