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守望者到文化建设者
——记信阳师大九三学社社员张振龙教授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辐射开来。国际上出现了“汉语热”,国内出现了“国学热”“中国古典学热”。为此,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少学者投入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九三学社员信阳师范大学张振龙教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张振龙教授1966年11月出生于河南泌阳的一个村庄里,家境十分贫寒。父母虽然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但却严格要求他努力读书,并为此紧衣缩食,使得他顺利读完了高中。张振龙从小就知道自己上学的不易,一直发愤苦读,在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期间,一直保持着领先的成绩。他也成为老师们夸奖、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这令父母感到欣慰。
1984年,张振龙考入河南大学文学院;1988年他顺利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当时的河南大学文学院,名师云集。任访秋、于安澜、高文、华钟彦、赵天吏、邢治平、宋景昌等老一辈著名学者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依然活跃在讲堂上;陈信春、刘增杰、王宽行、李春祥、白本松、王立群、陈江风等中青年新秀也逐渐崛起于学界,在科研和教学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张振龙来到河南大学后,眼界大开,如饥似渴地读书、听讲,积极地请教老师,主动地与同学们交流,获得了极大的进益。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张振龙深深地迷恋上了中国文化,他最喜欢读的书是古典文学方面,最喜欢上的课是古代文学史。毕业时,张振龙决定考古典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经过老师的推荐和自己的努力,张振龙在毕业当年考取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学科是国内十分有名的学术重镇。以霍松林先生为带头人的学术队伍,实力十分雄厚。张振龙在就读期间,扎扎实实地修完研究生各门课程,受到了完整的学术训练,撰写并发表了数篇质量较高的论文,为他走上古典文学学术研究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1991年夏,张振龙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他被分配到信阳师范大学,成为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的一名专任教师。从此,他在自己热爱的专业园地里,教书育人、钻研学问,过着平静而又充实的生活。
2000年,为进一步深造,张振龙考取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他的导师是著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书法家、诗人霍松林先生。霍先生学问淹博、造诣精深,兼擅诗词和书法,德高望重,蜚声四海,培养的学生质量高,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张振龙在霍先生门下的三年里,进步很大,学术成果也很突出;更重要的是,霍先生对于古典文化的热爱和沉浸,以身践行的那种精进不息的古典文化精神深深感染了张振龙,使他进一步坚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信念。2003年,张振龙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随后返回信阳师范大学任教。他是当时信阳师范大学为数不多的博士之一,是唯一的一名文学博士。
在张振龙读书的那个时代,一个本科学历就足以成为社会精英了。张振龙即使不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他之所以刻苦攻读,主要是因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此时的张振龙,已经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坚定的守望者。
业精于勤
2003年博士毕业回到信阳师范大学后,张振龙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也逐渐成长为学校的业务骨干。2003年,他参与申报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成功,这是信阳师范大学第三个硕士点,文学院第一个硕士点,他也成为该硕士点的第一批硕士生导师;2004年他担任主管教学的文学院副院长;2005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后又兼任信阳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点学科负责人。2016年又作为中国古代史先秦史方向的带头人申报并获批了中国史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张振龙也从一个传统文化的坚定的守望者转变为一个传统文化的出色的建设者
在繁忙的管理工作的同时,张振龙在教学科研等业务方面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势头。在教学方面,他一直担任着本科生《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研究生《建安文学研究》《魏晋玄学与文学》《中国文化史专题》《文学研究方法》《中国古代散文专题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专题研究》《学术前沿热点专题》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的平均课时量在文学院都位居前列;2004年以来,先后培养硕士生40余名,多名考取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现已成为所在高校的学术骨干;同时作为领衔人之一申报并获批了河南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和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中国文学教学团队”,主持完成的河南省教学成果鉴定项目“中文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与人文修养关系研究”“中国文学史教学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分别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在科研方面,张振龙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与文化研究,尤其在建安文学和文化、汉晋士人文化活动和价值观念研究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已主持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20余项。著有《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魏晋文人文献整理与文学创作研究》等专著3部,参与撰写著作、教材5部。在《文学评论》《世界宗教研究》《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26次。其学术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良好反响,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和《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摘录30余篇,得到了学界学者的肯定,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成果既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人文精神研究,特别是为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文精神研究提供了新知识、新视角、新方法,引导了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又助力了中原文化与中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荣誉也纷至沓来。200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人才(人文社科类)、第五届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首届全国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学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学者、全国第五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文化领军人才、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兼任河南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和信阳市政协常委等。
张振龙教授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他多年以来焚膏继晷地读书思考的结果。张振龙长年累月地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多数时间是待在办公室里伴着古籍读过的。“人不堪其忧”,张教授则“不改其乐”。的确,青灯摊卷,对他来说是难以言喻的快乐,这种快乐的背后,是张振龙教授立足本职岗位进行文化建设的成就感。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张振龙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从那时起,他就决心以自己的专业贡献社会,树立了为信阳市乃至河南省文化建设服务的志向。近三十年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外,张振龙教授多次就信阳市、信阳师范大学的文化建设问题建言献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振龙一直坚持为信阳师范大学的新生和国学爱好者作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告。比如“人文与社会”“建安文学的文学自觉”“魏晋风度漫谈”等话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积极支持信阳师范大学学生社团“国学研教社”开展工作,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帮助其联系实践学校,并参与相关活动。目前国学研教社的活动在信阳市不少中小学蓬勃开展,受到了市民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在张振龙的策划下,多次组织由国学研教社主办、九三学社信阳师范大学支社协办的国学知识竞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信阳师范大学形成了学习国学、宣传国学、传播国学的传统。除此之外,张振龙还应信阳市一些单位之邀,为他们作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修养”“国学智慧与幸福人生”等系列报告,反响十分热烈。
张振龙十分关心河南和信阳的文化建设,多次就具体的文化问题向河南省、信阳市有关部门建言。他先后领衔撰写《关于科学弘扬中原文化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河南根亲文化的提案》《关于修缮何景明墓园的提案》《关于加强对城阳遗址保护开发与研究的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以研究放大信阳根亲文化优势的提案》《关于更好弘扬信阳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提案》《关于进一步优化信阳茶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提案》等,受到河南省政协和信阳市领导的重视;多次获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和九三学社信阳市委“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张振龙教授当选为九三学社信阳师院支社主委。他上任之初,就积极召开会议,鼓励大家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主动融入信阳市的各项建设中去,积极服务社会。在九三学社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张振龙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学社基层组织建设的新举措、新思路,黄烨、吕东亮、方志红、梁静波、王委艳、方晓波、孙海斌、张朋朋、郭向阳等优秀博士先后成为九三社员,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九三学社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表彰,他本人也于2018年被九三学社中央授予“组织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在他的带领和鼓励下,黄烨、吕东亮、方志红、梁静波、方晓波、张朋朋等先后撰写了《关于保护开发信阳地区干校文化资源的建议》等提案,并获得了信阳市政协优秀提案等奖励。为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师范大学的文化建设、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乘百舸争流之势,续中华民族之魂。张振龙教授虽然将至耳顺之年,但他仍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风貌,时常以孔夫子的话提醒和勉励自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继续前行。(供稿:吕东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