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邢锋:茶香中的科研坚守

时间:2025-01-05 15:52:15 来源: 作者: 阅读:

在信阳师范大学这片充满学术气息与教育热忱的土地上,邢锋老师以其独特而坚定的学术追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他自2019年踏入信阳师范大学以来,便在这方教育与科研的热土上,开启了新的旅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以及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与责任担当。

转变方向,扎根地方特色农业

信阳,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与丰富自然资源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信阳毛尖。而初来乍到时,他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水稻领域,有着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当他深入了解信阳的地方农业特色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信阳的茶产业不仅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更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科研空间。于是,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水稻转向茶树遗传育种,这一转变并非易事,需要他重新学习、积累大量与茶树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茶树的生长习性、品种特性到遗传育种的前沿技术等,都需要从头开始钻研。

在这个过程中,他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重要指示,深知科研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与书本,而要紧密联系实际,为地方农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信阳的茶园成为了他新的“实验室”,他穿梭于茶树之间,观察、记录、分析,与茶农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在茶树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需求,积极参与河南省科技特派团。从茶树种质资源的搜集到优良品种的培育,从茶叶品质的提升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他将自己所学的科研知识与信阳的茶产业实际相结合,力求在茶树遗传育种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为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协作,助力茶树新品种诞生

他深知,科研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的过程。在转向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后,他有幸加入了由江昌俊教授、袁正仿副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这个团队汇聚了一批在茶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与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凭借着对茶学的热爱与执着,在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为邢锋老师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袁正仿副教授在茶树遗传育种方面前期丰厚的工作积累,为团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与方向指引。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筛选与优化,他们培育的“豫茶1号”茶树新品种于2024年正式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登记。这一成果的取得,凝聚了团队成员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也标志着邢锋老师在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信阳茶产业的品种优化与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邢锋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到茶树新品种选育与申报的各个环节。从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鉴定,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技术的应用,再到新品种的田间试验与品质鉴定,他都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地对待每一个步骤。他与团队成员们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断推动着茶树遗传育种研究向前发展。同时,他也积极与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前沿技术,将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团队的研究工作中,不断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

学科融合,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邢锋老师不仅在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积极参与到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医学院的专业申报与建设工作中。在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学”以及医学院“生物医药数据科学”两个专业的申报与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制定与修改过程中,他凭借自己在生物学、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深厚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为这两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申报与建设过程中,他深知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结合自身在茶树遗传育种研究中对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经验,深入分析了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需求与特点,积极参与到专业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工作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与方案,如加强生物信息学基础课程的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在生物数据分析、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等。在他的努力下,“生物信息学专业”于2023年成功获批,为信阳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专业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培养适应生命科学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生物信息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