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建议中央增加对产粮大省农业教育资源投入

时间:2024-12-19 11:25:52 来源: 作者: 阅读:

信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方晓波反映: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列为文件的第一部分,提出“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黑龙江、河南和山东三个产粮大省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8652.77万吨,其中黑龙江省产量为7763.1万吨,占比11.31%;河南省产量为6789.37万吨,占比9.89%;山东省为5543.8万吨,占比8.08%。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为17663万人,其中黑龙江省518万人,占比2.93%,河南省1320万人,占比7.47%,山东省1284万人,占比7.27%。三个产粮大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近30%,农业从业人员总数占全国的17.67%。

产粮大省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任务艰巨。全国平均每位农业从业人员粮食年产量为3.87吨,黑龙江为149.87吨,河南为5.14吨,山东为4.32吨。产粮大省的劳动生产率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产粮大省平原地区多,集中连片耕地面积大,适合于机械作业,通过机械替代人力,已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方式。从生产效率上看,土地规模经营的优势在于降低成本,提升产量,实现规模效益,其效率显然高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农户间、承包农户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间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或者是仍留在农业内部的土地承包者选择不流转土地经营权,将重要的田间作业环节外包给新的服务主体,通过这两种方式将土地经营全托、半托形式,形成服务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显然比传统人力耕种对农民的技能要求更高。因此产粮大省培育高素质农民的任务也更为艰巨。

产粮大省农业教育资源薄弱。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这4所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并不位于这黑龙江、河南和山东这三产粮大省。位于这些省的农业本科院校是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这些院校在办学规模、经费预算、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都与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4所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2023年的预算总数为197.65亿元,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为67.07亿元;三个产粮大省所属的6所农业高校2023年的预算总数为73.81亿元,仅为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预算的37.34%,6所高校的预算总数仅比中国农业大学一所大学高10%。特别是河南省仅有河南农业大学一所农业高校具有硕士授予权,信阳农林学院至今没有硕士授予权,且年预算仅为3.02亿元,在以上高校中最低。粮食生产是政府扶持的产业,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高,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为确保粮食的稳产增产,每年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维护农业基础设施。当前,产粮大省仅靠现有的地方农业教育资源和财力,培育“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高素质农民困难很大。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增加中央财政的投入。列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的农业部“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其项目资金按粮食产量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占比向产粮大省倾斜。将产粮大省的入乡留乡大学生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组织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务农创业知识技能水平,明确将返乡创新创业人群纳入产业发展带头人重点培育对象。

二是加大农技人才培养力度。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面向产粮大省,设置“定向农技生”高考招生计划,以减免学费的方式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组织这些大学通过加大涉农人才订单定向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支持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

三是结对帮扶地方农业高校。教育部直属农业大学与产粮大省农业高校,“一对一”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帮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合作、师资培养、学生联合培养、干部挂职交流等方面。由教育部牵头,统筹制定“结对帮扶”方案和目标任务,并对帮扶成效开展专项考核与中期评估。建议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专款用于开展高校“结对帮扶”工作。

四是强化产教融合。教育部将农业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的遴选指标向产粮大省倾斜,帮助提高在校农科生实践动手能力,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新型农科生培养政策,组织开展符合农业农村人才需求的订单式定向农科人才培养。

撰稿人:信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信阳市委委员,信阳师范大学教师方晓波,电话:15037661329电邮:fxb@xynu.edu.cn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