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 正文

关于信阳市与苏州市对口合作重点领域的建议

时间:2025-01-17 11:27:55 来源: 作者: 阅读:

提 案 人:信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方晓波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确定江苏省苏州市与河南省信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对口合作不是对口支援,其总体要求是促进结对城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信阳市和苏州市需要结合各自的要素资源、产业基础的实际,细化出具体的工作内容,共同制定《苏信对口合作实施方案》,两市的相关部门和行业需要协商签订《行业和部门合作协议》。

对口合作是一种新型的跨区域合作机制,它不同于传统的援助关系,也不同于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为代表的相邻城市间区域合作;与纯市场化合作相比,对口合作又多了各级政府牵引的纽带。既然是合作,就要运用市场的力量而不是由中央政府的强力计划干预,来促进结对城市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在对口合作中,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前提,是存在着资源禀赋的互补性和要素的供求关系。我们针对信阳的主导产业对标苏州的优势产业,结合信阳市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议以下领域作为合作的重点。

1.加强碳市场合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苏州市域内钢铁、水泥、化工等重污染行业规模较大。如:2021年以沙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年产粗钢3966.9万吨,全市按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艰巨,存在着购买较大规模森林碳汇的需求。信阳市森林资源丰富,尚有大量品质差的低产茶山,可以改造成乔木林,增加碳积蓄量,创造出较大规模的森林碳汇供给。两市可以合作,建立以“碳汇数据库”为基础的碳汇资源管理体系,将林业碳汇作为优质生态产品,打通GDP向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转化的通道。

2.对接市场需求,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产业。这两个产业是信阳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2021年末苏州市常住人口达1284.78万人,粮食产量仅有90.4万吨,粮食自给率低,对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需求量大;信阳市常住人口为618.60万人,粮食产量达577.30万吨。信阳与苏州在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产业,资源互补性强,容易建立供需对接、对口合作关系。通过政策协调、市场主体参与,建立两市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检测结果互认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两市农业技术合作,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信阳建设苏州粮食储备基地,鼓励苏州农业龙头企业在信阳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

文化旅游与健康产业。鼓励苏州企业积极参与信阳旅游市场开发建设,共同打造红色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精品民宿等区域特色城市休闲旅游项目,促进旅游服务产业升级。吸引苏州企业利用两地地域差异优势,推动健康服务和养老产业的合作与发展,支持两市有关医疗机构间开展合作。

纺织服装、建材家居、装备制造、矿产功能材料产业等这些信阳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需要通过对口合作推进产用结合、产需对接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鼓励引导苏州大型企业在信阳设立研发制造基地,支持苏州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信阳建设产业集群,支持苏州工业设计企业与信阳制造企业合作,提升信阳制造业的设计水平和品牌形象。鼓励信阳企业充分利用苏州市场、金融、信息、管理等优势,推广信阳产品。对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开展有效需求对接合作。支持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企业在信阳建设生产基地。相互利用两地互联网电商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支持物联网、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推动资源共享,提升创新和服务水平

制定促进两市深化科技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鼓励两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合作,推动科技金融合作,共同探索科技金融促进成果转化新模式;共同搭建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两市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合作。探索两市公共服务合作的新模式。加强两市教育合作,共同推进相关重点院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训、人才培养合作;深化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建立两市重点医院及重点科室之间结对合作关系;推动两市在快速路网、电能替代、新能源、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对接交流合作。

4.搭建平台载体,探索共赢发展路径

建立和完善合作新机制,促进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在信阳通过“飞地经济”,以合作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对口承接苏州优势产业,链式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贯通和协同;共同构建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两市发展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开展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共同探索跨地区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功能区对接。推动信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与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面对接,借鉴苏州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的成功做法。鼓励两市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及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跨区开展业务。探索多层次合作体系建设的新模式。支持两市县区之间拓展园区、项目、联盟等多种平台开展务实合作,支持县区之间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两市行业部门间建立对口合作工作机制。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