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案 人:信阳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方晓波
在我市“1335”工作布局指出:“将信阳打造成“两山”理论生态价值转换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我市森林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11月,森林面积1011.3万亩,森林覆盖率42.19%,其中茶园面积215.3万亩。但丰富的森林资源并不能自动变成可以获得碳汇交易收入的碳汇林。碳汇林是指通过“造林护林”手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5-10年)固碳能力的“增加量”,而并非现有的森林储量。在不实施“造林护林”措施的前提下,并非所有林地都可以被认定为碳汇量的“增加值”。我市林地中有相当数量的中幼龄林,具备继续增加碳汇能力的有利条件,我市有相当面积的茶园可以通过立体栽培增加碳汇能力。上天梯、平桥区邢集镇等地区有相当面积的资源枯竭矿区,具备造林条件。
同时,我市辖区内存在着一些火电、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企业,仅平桥区的这类企业2020年就消耗了346万余吨原煤,年排放615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215万亩森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随着国家对高耗能企业环境规制的加强,这些企业购买森林碳汇的潜在需求巨大。
所以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实施森林碳中和行动计划以及加快林业碳汇市场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可以为我市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为此建议:
(一)设立专责部门,强化组织保障。积极与上级林业、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部门沟通对接,了解吃透并用好、用足最新政策。强化部门协调联动,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一是从市政府层面,组建碳汇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碳汇林的建设规划和管理协调工作,建议由市林业和茶产业局牵头会同生态环境、发展改革等部门及相关乡镇组成,市财政每年给予一定工作经费保障。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推进碳汇专家库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碳汇体系建设、实施和监管工作。立足本地特色,探索创新碳汇管理机制,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是成立碳汇促进会(协会)。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平台,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引导促进本市高耗能企业购买本市森林碳汇产品,为本市营林造林提升碳汇水平提供资金。
(二)加强资源统筹,确定储备项目。一是要摸清底数。着重完善我市碳信息,聘请第三方对我市林业碳汇进行评估测算,根据测算情况制定林业碳汇统筹发展的计划。二是试点先行。借鉴其他地区先行经验,与有资质、有实力的专业碳汇项目公司进行整体开发合作。可在条件相对成熟的乡镇试点后再推广。
(三)对接碳中和规划,实施碳汇工程
建议编制实施森林碳汇经营规划,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实施高效固碳树种结构调优工程。通过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发展高效固碳树种和高效固碳群落,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开展废弃矿区生态修复,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利用+产业融合”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提升废弃矿区整体生态功能。
(四)对标补差,积极申报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城市
2022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林业碳汇试点建设。全国已有18个城市获批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其中浙江丽水市2021年就将“创建碳中和先行区”,作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设立了森林碳汇管理局,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制度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我市相关部门可通过交流学习、走访调研丽水市对口部门,对标补差,积极申报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城市。